close

  中新網南京12月8日電 (朱曉穎 楊顏慈)“20多年了,我只有這麼一個愛好,收藏了近3萬件抗戰文物,把家裡都變成了紀念館,就差沒掛牌。”12月8日,來自沈陽的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再次來到南京,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日軍侵華部分證物,這些年來,他已先後6次為紀念館徵集文物史料3200餘件。
  當天,他捐贈了在東北慰安所遺址收集的“慰安婦”使用過的木碗、漆木盒、化妝品瓶子等日軍侵華時期加害女性的16件證物。
  據他介紹,由於東北冬季氣候乾冷,雪花膏成為“慰安婦”的必備品。這些實物均在位於東北的原日軍將校俱樂部所在地發現,該處現已成為東北慰安所遺址。日本戰敗潰逃時企圖毀滅證據,放火燒毀建築,但這些物品在大火中幸存。
  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表示,這些木碗、漆木盒、化妝品瓶子是揭露日軍“慰安婦”制度的直接證物。
  說起自己20多年的收藏經歷,張廣勝告訴記者,自己生長在東北沈陽,就是九一八事變發生的地方。從小總是聽到老人訴說著當年日軍侵華的歷史,隨著長大,這一情節逐步發酵,二十多年來,研究這段歷史、收藏相關文物便成為了他工作之餘的唯一愛好。
  “每天八點多下班直到睡前,我都在瀏覽各種資料研究這些。我發動所有的親戚、朋友、同學幫我從各個地方找。美國、日本、韓國……只要有線索,我就會去查證,找到就會徵集。”
  張廣勝認為,隨著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史料,自己越發感到要將歷史與實物結合起來。“很多人知道歷史,卻不知道實物;有些人看過實物,卻不知道是乾什麼用的,對應什麼歷史,這就斷鏈了。我們瞭解歷史的同時再去搜集實物,就越發感到研究這段歷史非常有意義。”
  然而張廣勝的本職工作卻與收藏完全不相關,自己開廠做實業的他,將企業收入的絕大部分,投入了抗戰文物的收藏。用他的話說,除了家裡日常的花銷,其它的收入全放在這裡面了。張廣勝的行為也漸漸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正在上高中的女兒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成為了史學愛好者。
  20多年來,張廣勝的收藏中,光是可以展示且具有歷史價值的,就達到了近3萬件。這大量的藏品、史料文獻堆滿了他和親戚的多個處所。“隨手拿一件都是文物,我家、我母親家、我哥哥家,都變成了紀念館。”
  多年來,有許多個人或者單位想要收購張廣勝的收藏,然而他卻一樣也捨不得賣。“有機會呢,我就把家裡的部分收藏拿出去搞個題材展,賣卻捨不得。好東西太多,有能力的時候儘量多收集,資金受限就選擇性的對口收藏。我想目前也好,以後也好,我都不會放棄這個愛好。”
  將多年收藏視若珍寶的張廣勝卻陸續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徵集了數千件文物。張廣勝說,“畢竟個人和紀念館不同,我希望能將部分有代表性的展品在這個平臺上更好地向世人展示,這是收藏人的情結,這也是我個人的心愿。”
  首個國家公祭日即將來臨,張廣勝除了在當日將前往南京參與公祭,也將捐贈部分珍藏文物。他告訴記者,讓更多的人在公祭日這天看到實物,結合實物來更好地瞭解日軍侵華的那段歷史,是他一直的心愿。
  朱成山館長表示,文物的歷史作用在於文物是歷史的參與者,它以自己的經歷和自己的存在提供給觀眾原始的感性材料。儘管這些材料是歷史的片段,但是,具有不可爭辯的說服力和不容置疑的真實性,這是任何第二手材料所不可代替的。(完)  (原標題:民間人士收藏近3萬件抗戰文物 家裡便是紀念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17duvy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